本文經《BBC News 中文》授權轉載,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曾經因捕鯨業瀕臨絕種,世界第2大動物長鬚鯨睽違半世紀重返南極覓食 薄冰之下:全球暖化下,北極生態鏈大洗牌? 澳洲史上最慘集體擱淺:470頭領航鯨受困,至少380隻死亡 鯨魚為什麼會擱淺?應該送牠們回大海嗎? 俄國海軍用白鯨做情蒐,但美國早在越戰就有「動物特勤」 【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】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,每週獨享編輯精選、時事精選、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。
而儘管我在各領域都只有「一知半解」的程度,但環顧全世界,讀完1500本書的人應該寥寥無幾。」 我以這樣的理解為基礎研擬提案,後來也從研究者那裡得到這樣的評價: 「雖然有些地方理解錯誤,但這傢伙懂我正在做的東西。
我以驚人速度讀完大量資料的事蹟,變成了小小的傳說,但這只不過是因為我實踐了自己最擅長的「一知半解閱讀法」。」 持續執行「一知半解閱讀法」的結果,當時的我每年大約能讀200本書。我竟在不知不覺間讀完數量如此驚人的書。因為這些書的字都很大,插圖又多,就算仔細閱讀,也只需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。簡單來說,我在日立電子的工作,就是去拜訪各個研究機構,打聽進行中的研究內容,並提出類似這樣的建議: 「關於這項研究,可以在這部分用電腦進行自動化喔。
」 但我想這其實應該就是參考架構的效用吧? 只要建立了參考架構,不論什麼樣的主題都能靈活應對,思考也不會只局限在與這個主題相關的領域,更能一口氣拓展到周邊其他範圍。當時DEC總公司送來了塞得滿滿的一箱AI學術文獻,沒想到我轉眼間就閱讀完畢,除了加深了對人工智慧的造詣,甚至讓我被稱為「AI先生」。我竟然在Netflix看了長達20小時的韓劇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,Our Blues。
是「斷」,不是「斷絕」。圖片來源:劇集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海報(以下內容包含劇透)英希跟坊間一面倒把《藍》捧到上天的評論不同,觀看時我沒有覺得這齣治癒系韓劇很神。總是回看才知道,原來上次跟某某的互動,已是最後一次。有時基於市場考慮,有時純粹宣傳噱頭,也有很多時候相信確實出於可行性,比如《媽媽的神奇小子》要找到現實生活中的痙攣人士演蘇樺偉,恐怕極之困難。
相對於唐氏綜合症和痙攣患者,物色聾啞人士演出的難度較低,過往卻鮮有電視劇和電影嘗試過,《藍》帶動社會關注弱勢社群的用心,可見一斑。我一邊追看,一邊思考友人為甚麼大力推薦,到底華麗的畫面之下,它有何特別之處我沒看出來。
從來就沒有「生死不相往還」,只有歲月中悄悄流失,在你意識到之前,關係原來已經沒有然後了。就好像因電視壞掉而暫停追看長篇連續劇,等到電視修好,已經沒法跟上劇情。當TVB現在還大玩男扮女裝「搞笑」,以港人塗黑皮膚、說偏口音演菲律賓人當噱頭,《藍》的製作方tvN從劇本開始就直視唐氏綜合症患者的存在,卻又不會為求政治正確而讓主流與小眾失衡,更花了一年時間找來真正的患者鄭恩惠演出,而且演技毫不馬虎,比很多專業演員更自然。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,並非火箭升空,更不是武力震懾鄰國,而是人民當家作主,生活得有尊嚴,即使弱勢社群,都得到應有的重視與照顧。
嘩,真是不得了,原來鄭恩惠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個畫家,畫風帶有強烈個人風格,劇中的所有畫作,全部出自鄭恩惠的手筆。正是因為難度如此高,才更突顯《藍》製作團隊的認真和努力和英希一角的可貴。《藍》畢竟是電視劇,劇情發展會讓人物爆發衝突,然後雙方關係決裂,也因而產生了和解的契機。偏偏,因為你多年來都是這樣承受著,而冤屈點點滴滴累積,從來沒有突然大增,反而使得連表達不滿的觸發點都沒有。
或許,我也屬於恩喜那種人設,基於所謂的「義氣」背負了很多,卻沒有意識到原來在日積月累間已到達自己的臨界點。因為喜歡英希,看後搜了一下進一步了解。
我沒有敵人,雖然我不能代替對方說同樣的話。事實是,假如《愛回家》的製作及得上人家一半誠意,我跟家母吃飯時就不用那麼難受了。
大概是遲鈍,不然就是冷漠,一直看到全劇三分之二,第十四集英希和英玉的故事,我才發現,好吧,我也喜歡這劇。說到原因,根本就沒甚麼原因,只是我再難以接受內容像明信片般赤裸裸的聊天軟件,而且就算我能接受,國內號碼無奈被停後也再難以登錄。」收到訊息後,我想,我不像很多其他觀眾般被以和解為主旨的《藍》深深打動,會不會正正因為我沒有跟自己和身邊的人和解的經驗,甚至沒有這份強烈意欲?我絕對不是面面俱圓的人,甚至相當稜角,卻從來沒有如劇中情節般跟人反目成仇的經驗。數年前那個「割席年」,我跟99%國內朋友斷了聯繫。反過來,朋友們又不見得會翻牆和使用有加密的溝通工具。雖然《藍》的製作優秀,美術讓人目不暇給,但我卻一直沒法投入,帶點抽離,甚至腹黑得,在恩喜與美蘭的故事,相對於替冰釋前嫌的兩人高興,我寧願雙方不要和解。
圖片來源:劇集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劇照和解追問之下,友人來訊揭曉,「這套劇打動我,是它談及人的脆弱和傷痛,然後如何嘗試和自己及身邊的人和解。首兩集給我的感覺甚至是,怎麼那種誇張的演技和打鬧似曾相識,彷如韓版《愛回家》?我無意冒犯《藍》,也承認這個比較過分苛刻,只是對於沒看電視多年的我,《愛回家》是貧乏的我唯一可能產生的聯想。
除了英希,飾演劇中聾啞角色星星,笑容甜美的演員李韶星本人也是聽障人士,更是個手語舞蹈家。這種劇本、演員、美術的無縫融合,讓我對《藍》的印象,又再提升兩個台階
說「竟然」,因為韓劇完全不是我的菜,我對之極度無知,唯一看過的是《來自星星的你》,為的是看「叫獸」金秀賢有多帥,當然還有全智賢的風采。嘩,真是不得了,原來鄭恩惠現實生活中真的是個畫家,畫風帶有強烈個人風格,劇中的所有畫作,全部出自鄭恩惠的手筆。
我竟然在Netflix看了長達20小時的韓劇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,Our Blues。數年前那個「割席年」,我跟99%國內朋友斷了聯繫。大概是遲鈍,不然就是冷漠,一直看到全劇三分之二,第十四集英希和英玉的故事,我才發現,好吧,我也喜歡這劇。說到原因,根本就沒甚麼原因,只是我再難以接受內容像明信片般赤裸裸的聊天軟件,而且就算我能接受,國內號碼無奈被停後也再難以登錄。
」收到訊息後,我想,我不像很多其他觀眾般被以和解為主旨的《藍》深深打動,會不會正正因為我沒有跟自己和身邊的人和解的經驗,甚至沒有這份強烈意欲?我絕對不是面面俱圓的人,甚至相當稜角,卻從來沒有如劇中情節般跟人反目成仇的經驗。反過來,朋友們又不見得會翻牆和使用有加密的溝通工具。
即使不用反目,但道不同不相為謀大家更舒服,也更為真誠。除了英希,飾演劇中聾啞角色星星,笑容甜美的演員李韶星本人也是聽障人士,更是個手語舞蹈家。
事實是,假如《愛回家》的製作及得上人家一半誠意,我跟家母吃飯時就不用那麼難受了。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,並非火箭升空,更不是武力震懾鄰國,而是人民當家作主,生活得有尊嚴,即使弱勢社群,都得到應有的重視與照顧。
我一邊追看,一邊思考友人為甚麼大力推薦,到底華麗的畫面之下,它有何特別之處我沒看出來。我沒有敵人,雖然我不能代替對方說同樣的話。雖然《藍》的製作優秀,美術讓人目不暇給,但我卻一直沒法投入,帶點抽離,甚至腹黑得,在恩喜與美蘭的故事,相對於替冰釋前嫌的兩人高興,我寧願雙方不要和解。或許,我也屬於恩喜那種人設,基於所謂的「義氣」背負了很多,卻沒有意識到原來在日積月累間已到達自己的臨界點。
是「斷」,不是「斷絕」。偏偏,因為你多年來都是這樣承受著,而冤屈點點滴滴累積,從來沒有突然大增,反而使得連表達不滿的觸發點都沒有。
就好像因電視壞掉而暫停追看長篇連續劇,等到電視修好,已經沒法跟上劇情。欣喜的非因文化輸出或韓流席捲,而是社會進步和民族成熟。
現實卻並非如此,至少我的經驗完全相反。圖片來源:劇集《我們的藍調時光》劇照和解追問之下,友人來訊揭曉,「這套劇打動我,是它談及人的脆弱和傷痛,然後如何嘗試和自己及身邊的人和解。